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下午,六个上海老男人(三个教授、三个“买办”)在阿炳家聚会。这是我们一个不定期的音乐小沙龙。除了孙教授在音乐学院执教西方音史外,其余均为业余爱乐票友。吾等年老力衰,已消受不起重金属和摇滚,只能在管弦之中,偷得半日闲。

阿炳的音响设备可谓一流,而且西洋古典音乐的唱片从巴洛克到印象派,收藏颇丰。听完普罗可菲耶夫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和福雷的安魂曲后,阿炳拿出一张玛莎·阿格里奇青年时代演奏的黑胶萧邦专集。孙教授眼睛一亮,说要先听那首「船歌」--那首萧邦抒情作品中的巅峰之作。

肖邦的作品第60号「升F大调船歌」(Barcarolle in F sharp, Op.60)作于1845年秋至次年夏。那段时间是萧邦在乔治·桑“诺昂”乡间別墅的最后一次逗留。这段期间萧邦被乔治·桑的家庭不和纠葛得心力交瘁,而且祖囯波兰也不时传来动荡不宁的消息。或许这首如梦般荡漾摇曳的船歌正是萧邦内心渴求摆脱尘世纠结而编织的幻景。青年时代的阿格里奇琴风淸丽,将「船歌」演绎得雅致而温馨,如同一场少女飘忽的梦幻,让人如痴如醉。回家的路上,虽然坐在车上,却仍觉得像在小船上一般飘荡。

意犹未尽,晚上回到家里找出了两张分别由鲁宾斯坦和阿劳演奏的「船歌」版本。鲁宾斯坦的那首是1991年RCA Victor公司的萧邦十一碟选集版。鲁氏是世间公认的演奏萧邦作品最佳大师之一。这首船歌演奏得轻灵浪漫,但似乎略显过于轻快,“荡”有余而“摇”不足。而阿劳的1981年菲力普黑胶版似乎演奏得更为优雅而深沉,“摇”的感觉更强些,并隐现出柔美之后的忧郁与无奈。特别是最后一段,“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后,右手击碎了一池月光。该是梦醒时分了。

 

 

 

 

 

 

 

 

 

 

 

 

 

 

 

 

 

 

 

 

话题:



0

推荐

张仁仁

张仁仁

33篇文章 8年前更新

上海人。为稻粱谋,常年游走于大洋两岸。偶尔弄墨,浅尝辄止。

文章